無眠的城市:香港

  • 黃博士說,失眠問題日益嚴重,令社會付出代價,包括增加了醫療開支及減低生產力;而失眠患者亦面對較高的抑鬱危機。

一項研究顯示,約220萬香港成年人有失眠問題,而壓力是主要成因。

年紀較大的成年人、低收入及低教育程度人士是香港較可能患上失眠症的人士,但患者之中不只他們,而背後可能是精神健康欠佳所導致。一項大型的研究揭示了上述情況。這項研究名為「香港成年華人患上失眠症的普遍程度:以人口為基礎的研究」,由香港教育學院心理研究學系副教授黃穎詩博士領導進行。

研究以電話訪問了5,001位香港的成年華人,結果顯示每十人之中,就有四人失眠。按此比例計,全港約有220萬人患失眠症。黃博士說,這個失眠普遍率雖跟許多已發展國家相近,但卻較她於2007年所作的同類調查所估計的12%,高出三倍之多。研究結果於2010年初公布。研究發現,香港成年人就寢後,平均要待21分鐘才能入眠,而平均睡眠只有6.46小時,「遠遠少於」如日本和中國內地人民的睡眠,他們的平均睡眠時間分別為6.88及8.07小時。

失眠症是指難以入睡或難以長久停留在熟睡狀態。研究顯示,精神健康不佳的人較易患上此症。健康心理學家黃博士說:「與前數次的研究報告一致,今次的受訪華人顯示了失眠症與精神健康欠佳有關。」此現象與黃博士所做的另一項調查結果脗合,該調查名為「香港大學生失眠症普遍率與其社會心理狀況的關係」。該調查顯示,受訪的529名大學生中,68.6%有失眠問題,而他們與睡眠正常的同學比較,容易傾向於悲觀、感受更大壓力及有抑鬱徵狀。

報告亦顯示低收入及接受較少正規教育的人士更多患上失眠症。最低收入階層(每月月薪低於15,000港元)的失眠症普遍率最高,達45%;該等從未入學讀書或教育只有小學以下程度的人士中,57%亦有失眠情況。調查顯示了失眠與年齡增長有關聯,失眠症普遍率最高的年齡組別為六十歲及以上人士,達至47%。與人際關係方面有關的群組中,女性喪偶者的失眠症普遍率最高,達60%。

人們普遍認為,有宗教信仰者較能享心靈平靜,但研究報告的結果剛好相反,指出「信仰佛教、道教或拜祖先的人明顯地有更大機會聲稱患上失眠症」。長期生理病患亦是失眠的成因之一。報告顯示,聲稱有失眠問題的回應者中,共28%表示有長期的健康問題,雙倍於睡眠正常者的比率。黃博士說,健康問題帶來的困擾,可以是引致難以入眠的成因。

女性顯得比男性有更高的失眠危機──43%的女性回應者有睡眠問題,而男性回應者則只有35%;報告亦發現,女性的睡眠質素較男性差。職業的種類與失眠現象亦有關係。兼職工作者的失眠比率為44%,較全職工作者的比率高。當全職主婦也非易事,因為研究發現她們的失眠比率最高,為50%,即兩人之中,就有一人失眠。有人會以飲酒紓解壓力,但黃博士說這不但不能減壓,反之增加失眠風險。她最新的研究顯示,一周內飲用含酒精飲品4至7次的人,與滴酒不沾的人比較,患失眠症的機會高出近五倍。

黃博士說,失眠問題日益嚴重,令社會付出代價,包括增加了醫療開支及減低生產力;而失眠患者亦面對較高的抑鬱危機。要解決問題,黃博士呼籲公司減少工時,政府則應在公眾地方派發小冊子,推廣健康睡眠習慣,同時教育學生。黃博士提出幾項預防失眠的建議,包括:有固定的就就寢時間;晚上停用上網手機或上網平板電腦,因為屏幕上的藍光會啟動腦部活動而影響睡眠;晚上不要吃得太遲或太飽;睡前聽聽安定心神的音樂亦有幫助。

若遇壓力,可與朋友傾訴或做運動。

 

心理研究學系

 

 

黃穎詩博士

心理研究學系副教授